近幾年,一些機關單位專車司機憑藉其為領導服務的特殊身份,逐漸分享部分權力資源,並將其轉化為“灰色收入”。而隨著公車改革和中央多項禁令的頒佈,他們的“灰色收入”已不復存在。(2月19日《法治周末》)
  “灰色收入不再,公車司機現辭職潮”——這是關於公車改革背景下,一些城市的公務車司機萌生退意的一則新聞標題。咋一看,有種改革已有階段性成果的感覺,畢竟有“辭職潮”這一最明顯的回饋。然而深入一看,才發現這個某機關大院也只有五名公務車司機辭職而已,根本就算不了什麼“潮”嘛!
  不管什麼性質的改革,最根本的判斷應該是群體效應,而並非用個體來印證。如果說有基數比較大的公車司機已經感到福利、待遇縮水和灰色收入被根本切割,從而退出的話,那也絕不應該是“五個”,筆者認為是更多。
  過完春節之後,社會上很多崗位其實都有或多或少的洗牌調整。有的是因為拿到年終獎,有的則是“一年之計在於春”,換個環境換個活法。所以說每年開春之後,必定會出現不少的換崗離崗的現象。而那五名公車司機由於僅僅是聘用制,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辭職,在筆者看來,根本不具有太多的現實意義。
  誠然,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》中關於“取消一般公務車”對於公車司機這個群體具有深遠影響,但在很多地方,還是“只見樓梯響,未見下樓人”。同樣,去年一整年的禁令也讓政府公務員們叫苦不迭,從而製造出不少要“走人”的輿論泡沫,然而到現在來看,也僅僅是種撒嬌而已。
  筆者之所以這樣的“潑冷水”,其實本意也只是要傳達一個不用太多樂觀的姿態。公車改革,以及更高級別的政府改革,都是路漫漫兮其修遠的過程,鑒於已經是啃硬骨頭的階段,所以說要看到讓人滿意的成效,還是需要一個漫長等待的過程。而如果就是因為有五名公車司機辭職了,大家就紛紛解讀成改革已經觸動到“既得利益者”並可以點贊,那就完全跑偏。
  五名公車司機辭職,那一個蘿蔔一個坑,肯定還會有重新招聘,這個或許是不為新聞報道的角落。公車司機也許是檢驗公車改革的一個標準,但也絕對不是主體標準。而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執行。而這,又必定是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。
  文/謝偉鋒  (原標題:五名公車司機辭職只是“少數派報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qyoam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